2020年1月9日,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临床心理学顶级杂志)在线刊登了来自窝窝视频网易莉课题组的论文“Gaze Response to Others' Gaze Following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该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了7岁左右孤独症儿童在交互情景下追随他人视线的行为。

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和语言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对面孔和眼睛的注意对社交交流非常重要。在易莉课题组以往的研究中,探究了孤独症儿童的面孔加工模式,特别是他们对眼睛的回避以及这种眼睛回避现象背后的机制。这些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会受到眼睛的物理凸显性的吸引而注意眼睛,但相比于正常儿童,有更弱的动机去看眼睛()。此外,孤独症儿童还表现出对威胁性面孔的警觉以及对面孔最具威胁性区域——眼睛的回避()。这些研究为理解孤独症儿童的眼睛回避现象和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

但是,单纯只研究眼睛回避现象或是看眼睛多少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孤独症儿童对眼神信息的理解。眼睛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眼神的朝向信息。检测他人看向哪里非常重要,这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意图或者情绪状态。为了探究在较具社交交互的场景下,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眼神朝向/视线的追踪和理解,易莉课题组以7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创新性的实验范式和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这个问题。在实验的一个试次中,当被试看到屏幕左右的其中一个物体后(图1础),屏幕中央的人脸会追随被试的眼睛看向被试所看的物体(一致条件),看向另一个物体(不一致条件),或是闭眼(基线/闭眼条件)(图1叠)。易莉课题组主要探究了如下叁个问题:(1)孤独症儿童会不会追随他人的视线看他人所看物体;(2)孤独症和正常儿童看眼睛的差异;(3)看眼睛多少是否能预测随后看他人所看物体的时间。


图1.实验试次示例图。儿童首先看某一物体(础),然后虚拟面孔移动视线(1.2秒),追踪儿童的视线看向儿童所看物体(一致条件),不追踪儿童视线看向另一个物体(不一致条件),或闭眼(基线/闭眼条件),然后保持转移视线后的最终状态3秒钟(叠)。

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眼神的朝向信息不敏感,他们很少追随他人的视线去看他人所看物体(图2础和叠)。相比于正常儿童,他们也更少看他人的眼睛(图2颁)。此外,课题组还发现更多看他人眼睛的正常发展儿童也会更多看他人所看的物体,说明正常儿童知道眼神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能使用眼神信息去引导他们的注意;相反,更多看他人的眼睛反而会干扰孤独症儿童追随他人的视线,使他们更少看他人所看的物体,说明看眼睛反而使孤独症儿童产生迷惑或者分心(图3)。本研究结果暗示缓解孤独症儿童的社交缺陷不能只单单训练他们直接的眼神接触,还需要促进他们对眼神社会意义的理解。


图2. 看物体(A)和眼睛(C)的时间随时间的变化。看眼睛或者物体兴趣区的比例时间的计算方法如下:对于每个采样的时间点,计算看兴趣区的试次数占总有效试次数的比例,由此创建时序信号。对每个时间点的数据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别x条件),并用基于丛聚的置换检验控制Ⅰ类错误。黑色水平线表示交互作用(图2A)或组间差异(图2C)显著的时间点。阴影区表示标准误。(B)孤独症(ASD)和正常(TD)儿童看物体的比例时间的箱线图(图2A中出现显著差异时间点的均值)。每个圆点代表一个儿童数据,每个三角形代表均值,粗的黑色垂直线表示标准误差。FLO指被试首次看的物体,NFLO指非首次看的物体。


图3.看眼睛时间对看物体时间的预测。对于每个采样的时间点,我们把在时间点m处看眼睛时间的比例与在时间点n处看物体(不一致条件下的NFLO或一致条件下的FLO)时间的比例求基于被试的Person相关(0 ≤ m ≤n ≤ 4 sec),产生480(数据点)× 480(数据点)的上三角矩阵。矩阵内的每个值表示在时间点m处看眼睛的时间与在时间点n处看物体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白色边线内表示显著的区域(基于丛聚的置换检验控制多重比较)。物体和眼睛兴趣区的画法也在此图中展示(蓝色矩形框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五年级博士生王乾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易莉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窝窝视频网方方教授和研究生许少斌,以及中国科学院的林焯文老师和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王雨吟老师为本文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脑科学项目资助完成。

Wang, Q., Hoi, S. P., Wang, Y., Lam, C. M., Fang, F., & Yi, L. (2020, January 9). Gaze Response to Others’ Gaze Following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易莉研究员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获该系博士学位。2009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及副教授。2015年2月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莉课题组近年来主要从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研究,目前研究方向集中于孤独症的社会认知障碍的机制、早期视觉注意、孤独症早期筛查和新型康复手段的研究。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