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窝窝视频网甘怡群教授课题组在SCI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中科院二区TOP, IF=5.8)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Mediating Role of Meaning-Mak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Time Travel and Positive Emotions in Stress-Related Blogs: Big Data Text Analysis Researc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一项大数据研究,关注与压力相关微博中进行心理时间旅行、意义建构的程度和积极情绪的关系。
研究团队通过Python网络爬虫技术采集新浪微博平台331,711条压力相关原创博文,为了降低大样本带来的假阳性,随机分半成两个子样本,采用中文心理分析系统"文心"进行语义分析和词频分析,构建心理时间旅行(Mental Time Travel, MTT)、意义建构(Meaning-Making, MM)与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PE)的中介模型。使用过去词、未来词作为心理时间旅行的指标,使用顿悟词和因果词作为意义建构的指标,使用积极情绪词作为积极情绪的指标。
使用2个子样本的过去词、未来词分别作为自变量,因果词和顿悟词作为中介变量,积极情绪作为因变量,构建8个平行中介模型。结果发现压力情境下,个体可以通过心理时间旅行触发意义建构过程,来促进个体的积极情绪。
对8个中介模型复合的2个间接效应合并进行了小型元分析,结果表明,心理时间旅行-意义建构-积极情绪中介路径的复合效应值为B = 0.013(SE=0.003),95% CI 为0.007-0.018; p<.001,具有跨样本稳定性(Q=0.93, I?=0%)。研究证实心理时间旅行通过重构意义促进压力适应性反应,为意义建构模型提供了新证据。
研究发现,在微博中回忆过去或畅想未来,可以通过跨时空的信息整合,有更多的意义建构过程,通过顿悟和因果领悟获得积极情绪。研究验证了心理时间旅行和意义建构在压力下的积极适应性,为未来潜在的干预研究提供了实践证据。
该论文是课题组已经毕业的博士陈一笛博士论文的一部分。陈一笛博士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甘怡群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文的合作者还有已经毕业的博士的郑磊和马金金,以及在读博士生朱焕雅。
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07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3驰闯颁190002);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23惭740281)的支持。
原文链接:
Chen Y, Zheng L, Ma J, Zhu H, Gan Y. (2025). The Mediating Role of Meaning-Mak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Time Travel and Positive Emotions in Stress-Related Blogs: Big Data Text Analysis Research. JMIR,27: e63407. doi: 10.2196/63407
URL: https://www.jmir.org/2025/1/e63407
2025-03-26